close
要從政大到到中山站有好幾條路線跟交通工具的組合搭配。通常會選最快的捷運,但是沒有直達,得在途中轉車。事先盤算好可以怎麼搭車,然後在站牌等看哪一路公車先來再決定下一步怎麼走。在前往的路上我又想到一條先前沒想到的路線。


我們對城市的認識常受限於捷運(地鐵)設置的點。城市中著名的景點建物,相關交通資訊都會附註最近的捷運站是哪一站。雖然立意是為了便民,卻也無形中僵化了人們在這方面的思考;以大腦中神經粗細來比喻的話,對捷運的連結越來越粗(強連結),很容易就可以接上的突觸;但對其他交通方式卻是越來越細(弱連結)。要到某處的話,習慣上就先從「捷運怎麼坐」來考慮;卻沒想過(或忽略)有的地點是坐公車、開車或騎機車可以更快到達。


旅遊書或觀光手冊某種程度也是類似的道理,可延伸至任何按圖索驥的東西。


路線作為一種治理,莫怪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君王會開闢大道,使交通發達,除了帶來經濟上的發展,暗中也有往來資訊流通快速以便平定亂事的功能。


在各種交通網絡發達更甚古代的今日,權力的滲透更細微且無孔不入,人們都被規訓了(好啦是Foucault啦~)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iv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